送你一颗子弹

Posted by FridayLi on October 24, 2018

刘瑜

第一次知道刘瑜,是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爱情不是平庸的避难所,对其表达的对爱情的观念印象深刻, 后来又看到她的另一篇文章——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谈到她如何看待孤独。再后来了解到她现在在清华任教,对其又增加了一层亲切感。毕业前也曾想去旁听她开的课程,好像叫做美国的民主,不过没查到她上课的地点加上毕业维艰就不了了之了,今年六月份在网上买了这本《送你一颗子弹》,读完受益匪浅,虽然是散文,但是能够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有趣的、调皮的、叛逆的、孤独的文艺女青年形象,像是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好老师。

论他人即地狱

  1. 是啊,生么样的生活“自然”呢?除了上学考试工作结婚生小孩,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奋不顾身地制造一点热闹,守住这点热闹,也就是这点热闹而已。孤独,微渺,疯狂,无所事事,不被需要。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摆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
  2.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3. 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4. 仔细想想,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互相取暖,但是结果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越暖和也就越觉得井口那块天空就是整个世界。圈子圈得太紧了,就不自由。

论自己作为他人

  1. 他说谢谢再见。然后我默默地沿着学校的林荫道上走了回去。一个晚上,一个月,一年,几年,都不能从那个夜晚的寒冷里走出去。
  2. 如果“诗意”有一个反义词,那就是“老张”;如果“希望”有一个反义词,它也是“老张”。
  3. 你知道吗,美好的秘诀就是速朽。
  4. 他们说人生是一场旅行, 我怎么觉得人生就是从一口井跳到另一口井呢。
  5. 事实上,青春简直是个负担呢。它让你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让你以为“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现在好了,这误解消除了,该干吗干吗去,还少了上当受骗的屈辱感呢。
  6. 最近老看几个朋友打德州扑克,发现了一个道理:抓到烂牌固然不幸,但更不幸的往往是抓到好牌——好但不是最好的牌。我的学术天分对于我,就是这样一幅好但不是最好的牌。
  7. 世界因我们脑子里少的那根弦而精彩。

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

  1. 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的、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2. 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就觉得自己错过了点什么。
  3. 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4. 现实中更本质的冲突不是来自于勇气和懦弱,而是来自于反抗的勇气和承受的勇气。
  5. 和你的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6.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
  7.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新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说,它是自由。
  8.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论爱情之不可能

  1. 两个人中, 总有一个是园丁,一个是花园。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是,在一个婚姻或者恋爱关系中,总有一个是虐待狂,而另一个是受虐狂。说白了,不是因为爱而去忍受痛,而是通过痛才能感到爱。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得清晰而尖锐,正如就是通过生病,我们突然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部爱情的血泪史,上面记载着我们无情地踹掉别人以及无情地被踹的历史,也就是施虐与受虐的历史。据我的观察,人们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一般都是“被踹”的经历,或者干脆是“得不到”的经历。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
  2. 当一个人宣布自己在约会某个人,基本上就是在宣布,我已经跟这个人上过床了,但是她还不是我女(男)朋友。迅速亲密,迅速上床,迅速分手,是约会文化里的主要景观。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人类承认了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毕竟,上一次床,只需要一点荷尔蒙,而爱上一个人,要有激情,恒心,意志,力气这些罗里吧嗦的东西,而人类永远是避重就轻的那么一种动物。相反, 找对象文化不过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不承认而已。如果说约会导致的是走马观花之后的麻木, 找对象文化导致的则往往是深陷泥潭之后的麻木。我有一个毫无根据的理论,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一个人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给零敲碎打地用完了,等到需要大额支出的时候,你的账号就已经空了。
  3. 爱情里面,最艰巨的部分,莫过于相遇吧。邂逅是一个奇迹,让邂逅演绎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奇迹的平方。对奇迹的平方心存侥幸,可以被称作“hopelessly romantic”, 也可以叫做“花痴”。
  4. 你知道,当好事来得太晚了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坏事。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么样呢?一个没有和我一同愚蠢过得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
  5. 据说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对方能带给你什么,而是因为你就是欣赏他的美好。很多时候,冲动里面有一种快感,而另一些时候,远离则是一种操守。
  6. 大学的时候,一个朋友和男友分手,是他主动提出来的。她问为什么,他说: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都是对的。 就当上帝是一个小男孩,喜欢没事就切蚯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下了一场雨,屋檐下冒出无数的蚯蚓,而他手里正好有一把小刀而已。
  7. 中国人好像不怎么求婚。两个人看顺眼了,然后在某天晚上,一家吃三鲜面的铺子里,男的抬起油乎乎的嘴,说:要不去领个证吧。然后一口把面嘬了进去。然后就是一番分不清谁是谁也无所谓谁是谁的觥筹交错。然后就有了挂着鼻涕到处晃的小还不点们。
  8. 性让女人的幽怨,变得理直气壮。一个女人要求男人爱她的依据,不再是自己是不是可爱,而仅仅是他还跟她睡在一张床上。一个女人判断自己是不是爱一个男人的标准,也不再是自己是不是还关心他的感受,他的需要,而是自己还跟他睡在一张床上。当初因为性而复杂化的那些渴求,如今也因为性而变得机械,好像某个独裁政权,得不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但却禁止人民群众逃到邻国去避难。
  9. 面对有些可能性,转过身去,是个美丽的错误,但是迎上前去,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10. 于是爱情成了庸人的避难所,于是爱情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大量的生产出来。说到底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太难,改变别人更难,剩下的容易改变的只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一起,分手,和好,再分手,第三者,第四者……啊,枝繁叶茂的爱情,让一个可忽略可被替代可被抹去而不被察觉的存在,看上去几乎就是生活。

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1. 人类的头脑充满智慧,但是我们的脚却自有它的主张。它不善于表达,但爱自由,而且嗅觉无比灵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比我们高举标语的手、能言善辩的嘴、荷尔蒙涌动的头脑更诚实,因为它有足够的谦卑去屈从于常识。
  2. 世界上有一种强权,虚弱的只剩下暴力。
  3. 也许所有义正词严的人在义正词严的片刻都能感到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息,从而减轻自己面对那个血肉模糊的伤口时的愧疚感,然而如果英雄主义的前提是一个卡通化的世界观,我宁愿不做一个英雄。我宁愿做那个巴里巴嗦地说着“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也许…大概…也许…”的小人。相比一个英雄对一个穷人的拯救欲,我总觉得,一个穷人对一个英雄的嘲讽里,有着更加无穷的道理。
  4. 制度让关心政治的成本太高了,相比之下,个人发展的诱惑又太大了。作为“趋利避害”的动物,大部分人都选择不关心政治,追求个人发展,不过是理性选择而已。在当今中国,关心政治的成本不单单是可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而且往往是整个社会的冷嘲热讽。所以在当今的中国,真正关心政治,是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
  5. 对极端情况的想象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捷径,而太平年代只是模糊人性,好人显不出好,坏人显不出坏。这事有没有真的发生有什么重要吗?运气并不是美德。
  6. 消费的乐趣,从来都是无力的乐趣,数量越大越无力。
  7. 他温和而不消极,明辨是非但不急于求成。改造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将一个制度连根拔起,而是从给予身边的人一点一滴的温暖开始。
  8. 所谓自暴自弃,并不在于智力、想象力和勇气的枯竭,而在于当事人已经不打算对这种枯竭加以掩饰。
  9. They just give up me to become us.
  10. 但,自暴自弃的最高形式并不是枯竭或者对枯竭的不加掩饰,而是通过投入集体的怀抱来升华这种枯竭,赞美这种枯竭,顶礼膜拜这种枯竭。摆脱了智力想象力和勇气的负担,你就摆脱了我,也就是,光荣地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啦。
  11. 某经济学家说过,一个坏的经济学家和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区别就在于前者只计算看得见的经济成本,而后者还加上看不见的。民粹主义那一套:用短期的救济发放等等小恩小惠来笼络地方选民,小恩小惠是直接的、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有一个集中的收益群体的,而制度扭曲的代价却是间接的、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分散在全民甚至接下来几代人当中的,民粹主义的救国,是饮鸩止渴。
  12. 也许,他也只有通过“不想”来逃避这件事情的沉重,因为一个人认识论的飞跃恰恰就发生在“想”的那一刻,因为人道主义的起点在于“一个”人面对另“一个”受苦的人并且心里“咯噔”一声:如果我是他呢?
  13. 意识太多,无意识太少,下意识刚刚好。
  14. 我老觉得美国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过革命的经历也不好,许多知识分子从来没有享受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眼巴巴的,老惦记。对于渴望M的人,不S一下他,他就不消停。
  15. 基本上, “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16. 我想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
  17. “成熟的人”永远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成熟的人”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无商无奸无官不贪,所以战胜坏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坏的人。
  18. 我在想,自由这个东西的神奇,不在于它会带来多少洪水猛兽,而在于,这些洪水猛兽出现以后,你发现它其实也不过如此。
  19. 不存在所谓的被迫,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
  20. 越大的自由意味着越大的责任,因为一个自由的人注定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他无依无靠,除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21. 当然,今天去苛责历史人物也许太奢侈。在肉体毁灭和精神毁灭之间的选择,也许根本就不是自由。专制制度的残酷,就在于它让个体在这种“不可能”和那种“不可能”之间进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生长于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未必更好,只是更幸运而已。也许任何时代的人可以做的,只是在“可能”变成“不可能”之前,及时的说不。

    后记

  22. 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23. 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
  24. 不被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25. 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了这语气之下的气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和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送你一颗子弹”,还真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