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麦基的这本《故事》是编剧界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告诉你怎样写出的剧本才能称得上一个好故事,我并没有想转行做编剧,我感兴趣的是作者谈故事时所阐述的他所理解的人性。下面就让我谈谈我从故事中所了解到的人性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思考。(加粗表示是引用书中文字)
1.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
看电影很多时候是一种娱乐活动,但绝不紧紧是为了看到炫目的特效、夸张的搞笑、离奇的探险、烧脑的悬念,更深层次的,我们想多一种生活体验,随着电影主人公经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故事中去发现生活, 以焕然一新的试验性方式,去运用我们的思想,宣泄我们的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生活的深度。 从电影院走出来,或哭或笑或惊叹,我们都获得了其它娱乐方式难以带来的满足。是有感情会思考的人的专属娱乐活动。
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电影则给我们这样思考的机会,看着别人的故事,心中的那杆秤一直在衡量、在评判、在思索、在调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
2. 好故事与鸡汤文的不同
今天朋友圈被罗一笑刷了屏,上午一窝蜂的感动,下午事情反转后又一窝蜂的指责。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总是轻易的起爱,轻易的起恨,事情平息后,受伤的是自己那颗不再平静如初的心,这样折腾下去早晚会变得麻木的。很多鸡汤都很有感情煽动力,有些则是“很有教育意义”,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不惜夸大事实甚至凭空编造一些出来。 说教根源于一种天真的热情,认为虚构作品就像手术刀一样可以用来切除社会的毒瘤。当我们收集齐讽刺好莱坞虚伪的所有场景时,我们意识到,号称教育社会或个人如何解决其缺点的商业电影肯定都是虚伪的。
这类说教或煽情的文章为了快速达到目的一般都会刻意隐瞒一些与所表达观点相左的重要事实。文化的进化离不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断地耳濡目染于浮华、空洞、虚假的故事,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喜剧,用明亮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
已经24岁的我早已不相信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了,更不会相信一句口号可以解决一个问题,那其实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轻视和逃避。我觉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至少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知,既要知道如何摆正心态面对这个问题,又要知道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出现的背后的合理因素,正面负面不停反复的做斗争,螺旋认知,直到对这个问题有了个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带来的意义绝对要比一句鸡汤文的口号更加经得起考验。最优秀的作家都有一副辩证的灵活头脑,可以轻易转换观点。他们既能看到正面,也能看到负面,还能看到所有不同程度的反讽, 并真心实意令人信服地找出这些观点中蕴含的真理。不要轻易的坚持一种观点,除非你比对方更能反驳这种观点。证明你观点的证据并不在于你能多么强硬地断言你的主控思想,而在于它将如何战胜你为它部署的各种强大的对抗力量。
3. 人是不完全诚实的
人们很少能够理解自己,而且即使能够的话,他们也不可能做出全面而诚实的自我解释。自我解释必须用行动来证实或者用行动来反驳。
Talk is cheap.
自我解释的对白不能说服任何人。它必须由一个终极事件来考验,通过充满压力的人物选择和行动来证明。
4. 现实、鸿沟、欲望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默默绝望的生活。——梭罗
故事里,任何东西,只要能被给予一个自由意志,并具有欲望、行动和承受后果的能力,都可以成为主人公。那么生活中也一样,一个活出自我的人,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这个欲望不是父母、社会投射给你的,是你内心滋生出的欲望,得到,你就快乐的要死,得不到,就一直心心念。 活力是永恒的快乐,有欲望而不去行动,必然滋生恶疾。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首先采取从自己的主关视点来看最小的保守行动。人性从根本上而言是保守的。 但如果这个欲望在你采取保守行动后就被满足的话,那就不值一提了,这次行动也称不上是激励事件,这类欲望的满足也不会有太大的幸福感,是不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的。所以在我们所讨论的欲望面前,保守行动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在激励事件发生的当刻,研究一个主人公,将其意志力的总和以及智慧的、情感的、社会和身体的能力,与其来自其人性深处的对抗力量的总和以及他所面临的个人冲突、对抗性机构和环境进行比较,我们应该能够明确地看出,他是一条战败狗。
保守行动失败后,期望和结果之间裂开了一个鸿沟,人物便会以其意志力和能力,感觉到或意识到,他不可能以一种最小的保守方式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必须重整旗鼓,奋力越过这一鸿沟,然后采取第二个行动。这下一个行动是人物在刚开始时不愿意采取的,不仅因为这一行动要求更强的意志力,迫使他更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且最终要的是,第二个行动将使他面临风险。他现在就得去承受有所得便有所失的风险。 很多人只愿意采取保守行动,受挫后就不再行动,反而转过头来压抑扭曲自己的欲望,不愿意冒风险,害怕承受失败,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曾说过,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生活教导我们,任何人类欲望的价值尺度与对它的追去所冒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风险便约大。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置身于永恒的风险之中。 面临选择,我们总是焦虑和痛苦的,尤其是在内心的渴望和可能的风险之间做选择。但,无论是好是坏,我们必须选择和行动,以此来决定我们人生的意义。 犹豫不决也是一种选择,但注定要以最坏的结果收场。其实,一旦你做了决定,接下来的行动通常比你想象中简单的多。我们凭生活经验得知,做出决定要比采取行动困难得多。生活中大多数行动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只不过做决定需要意志力而已。
主人公必须发自内心地去追求他的欲望,一直到人类经验在深度、广度或二者同时满足的边界,以达到最终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要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了,才幡然后悔“如果我再努力、勇敢一些就好了。”
5.欲望和冲突的永恒
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
一个欲望被满足后,并不能带来太长久的快乐。如果说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当毒化人心的梦魇终于被清楚,当无家可归者都能安居乐业,当全世界完全采用太阳能时,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还会是那样深重且铺天盖地。所以在追求欲望的永恒过程中,我们要能欣赏过程的美好,还要能够珍惜已得的幸福,否则给你带来活力的欲望会将你灼伤。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逃避负面情感,与人交谈时或者发朋友圈时总是会挑一些轻松愉快的主题。总是逃避负面情感的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永无痛苦,所以他们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追求深刻感受。那样,快乐只能留于表面。我们所能体会到的快乐的深度和我们所能经受住的苦难是成正比的。
结尾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摆脱窘境的最快捷方法就是自问:“我想要什么?”倾听诚实的回答,然后找到追求那一欲望的意志。问题依然存在,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开始行动,解决问题。